当前位置:善导梵修 > 法师开示 > 正文

探索广学的奥秘:与多闻同行,发现知识的无限可能

2024-05-01 10:23作者:admin

"广学多闻(二)--学佛者的目标与追求

(二)善知识的改造与引导之思

所谓 "善知识",就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导师,是让我们修善断恶、离一切苦、得一切乐的导师。因此,如果我们能够如法思惟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,就能唤起亲近善知识的坚定意志,如法随顺善知识,恭敬侍奉善知识。否则,即使遇到有德行的善知识,也不知道如何亲近,更无从增加自己的善心和德行,所以感恩善知识、念诵功德是极其重要的。下面是几句赞美善知识功德的诗句,以启发我们忆念善知识功德的善净之心。

例如,在《禅一阿含经》中。僧伽吒经》中说:"尔时阿难白世尊言:"所谓善知识者,是半梵行者,将引善道,至于无为。佛陀告诉阿难:"不要这样说!所谓善知识,就是半梵行者。这是为什么呢?善知识是全梵之人,与他接触,他就会看到善道。我亦因善知识,成无上等正觉,以道果故,度脱众生,无量无边,免于生老病死。以此方便,知善知识者,梵行具足者也"。这是在赞叹善知识具足梵天的一切功德。

如《华严经》四十卷。普贤菩萨本愿经》云:"善财白言:圣者!请您慈悲地告诉我,我该如何学习菩萨的行为?我该如何修菩萨行?我该如何开始菩萨的行为?我该如何观察菩萨的行为?我该如何增加菩萨行?该如何成就善行?怎样做才能使普贤菩萨的行为立即圆满?......。当时,文殊菩萨说了这首偈语后,告诉善财童子:"善哉,善哉!善男子!若有众生,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事甚难,能发心已,复欲勤求菩萨行,倍复艰难。善男子!既已发心求菩萨道,为证一切智智,当勤求真善知识。善男子!求善知识,不生疲厌;见善知识,不生疲厌;于善知识,一切教法,皆当随顺,不生违逆;于善知识,一切善巧方便,皆当尊重,不见过失。" 这是说,想要行菩萨道、成佛的人,应该勤求善知识,但要尊重善知识,随顺善知识,不要看到善知识的过失。如果虔诚求法的弟子对善知识以 前经又说:"复次,善男子!善知识如慈母,生诸法种姓。善知识如严父,利益亲属。善知识如乳母,守护恶法。善知识如导师,示现诸菩萨所应学。善知识如善导,能示深甘露。善知识如良医,能治百病。善知识就像一座雪山,能生长出各种智慧之药。善知识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,能消除一切知识的恐怖。善知识犹如船主,能帮助众生通过大瀑布。善知识如商主,引导众生走向一切智慧宝藏。善男子!若能如此思惟,便能亲近一切善知识"。

又说:"诸法如是,以善知识力而圆满,以善知识为根本。从善知识来,由善知识生,由善知识长,由善知识住,由善知识为因,由善知识能发起"。

以上两段经文讲的是善知识对亲近弟子的大恩大德,以及弟子应如何积极思考、依法依教、亲近善知识。关于善知识功德的经文还有很多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(3) 依法依止和亲近善知识

所谓良师难觅,益友难求。佛教徒在寻求善知识时,在接近或请求依止之前,可以先试着观察一下这个善知识是否具德,是否可以依止,如果观察之后,认为这是一个具德的善知识,真的可以成为自己可以亲近的上师,那么就可以正式地接近和依止,这样就不会再观察到它的过失了。因此,如果我们遇到一位具德的上师,就应该依法亲近他,这样才能使弟子的善法功德得到延续和增长。否则,如果带着观察其过失的心态去接近和追随,就会先入为主,不能虚心接受其言行,也就无法增长善法功德。因此,佛教非常重视依法亲近善知识,而要做好依法亲近善知识,首先要注意三点:一是认清善知识与弟子之间的关系;二是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依止、亲近;三是要有完善亲近的方法。

探索广学的奥秘:与多闻同行,发现知识的无限可能

I. 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:小乘经中说,弟子视师如父子。大乘经中说,弟子视师如佛。例如,《宝云经》卷六说:"我今依止师僧,增广善法。恭敬、供养、信受、欢喜一切世尊,僧亦复如是。" 如《华严经》第八十回。入法界品》对念师、念法、念自己、念修行做了更具体的描述,如《华严经》:于己身中,思惟病苦、思惟远行、思惟求证、思惟生子等。在善知识处,会想到医者、老师、船长、父母等等。在教法中,人们会想到良药、正道、舟楫、家业等等。修行时,则会想到祛病、致远、到岸、相续等。如《金刚经》卷七十七广说,应知十类四十种想。

佛教徒亲近善知识,依止善知识,主要是为了从善知识的教导、告诫和生活实践中,改善我们的三恶业,充实我们的生活,净化我们的思想和行为,使我们的佛法功德与日俱增。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源泉。因此,我们应当忆念、依止、恭敬地奉行《金刚经》中所述的善知识。

其次,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亲近和依止: 华严经法界品》卷 77 详细解释了亲近善知识的发心阶段:"复次,善男子!于诸善知识,应如大地心,负重不疲;应如金刚心,坚固不坏;应如铁围山心,诸苦不移; 要像侍者之心,顺从一切教诲;要像弟子之心,不违背任何教诲;要像僮仆之心,不厌倦一切工作。要像母亲一样,受尽千辛万苦,却毫无怨言。要像仆人之心,不受一切教诲;要像除粪之心,不生怠慢;要像成熟的庄稼之心,能够低头;要像良马之心,不生恶意;要像大车之心,能够负重; 应该像顺从的大象之心,能够不断被征服;应该像须弥山之心,不为所动;应该像好狗之心,不会伤害主人;应该像 经中所说的 "二十种心",足以说明弟子亲近善知识的恒心、诚心、勤勉心、不倦心。这是因为我们彻底明白了一切佛法都是以善知识为根本而出生、成长、常住、圆满的,所以能够发起一切恭敬心、专一心来亲近善知识、随喜善知识。但是,我们必须认识到,这是指已经获得圆满功德的善知识,如果没有获得圆满功德,我们就不应该有选择地依止或追随。待续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